《今晚七點,繁花倡議-花蓮的音樂空間發展可能》
提到東部的音樂平台,大家都會想到鐵花村,在花蓮也有不少熱愛音樂的朋友們,但花蓮需要另一個「鐵花村」嗎?花蓮的音樂發展可能為何?定居在花蓮已經將近九年的音樂工作者昊恩,會怎麼以自己的經驗來看這個美麗城市的音樂可能性呢?
聽說⋯報名已經爆滿了⋯所以⋯期待後續分享囉!
(版娘娘)
#繁花倡議
#飛碟花蓮台的主持人清盛真是有為又帥氣的花蓮好青年啊
繁花倡議(第二季)第三場
時間:19:00~21:00
地點:洄瀾人文館三樓(繁花基地) 花蓮縣花蓮市公正街14號3F
倡議者:林清盛 x 與談人:昊恩
如上一場的倡議最後Tim所說的,他身邊有音樂夢的朋友們,仍然堅持走下去的只剩下一半,而讓這一半能繼續走下去的路,都不是開在花蓮。
花蓮音樂的發展空間,以及可以讓音樂發展的空間在哪裡?長怎樣?
廣播人林清盛如同所有在外的花蓮遊子,心裡永遠有著『總有一天會回去』的準備,因為家人就在這裡,因為家就在這裡。因此當初在職涯規劃時,就將未來回到花蓮可以繼續發展的行業列入優先考量,也因此走上了廣播這條路。
回到花蓮後,除了廣播節目外,他花了許多的時間參與花蓮音樂展演的活動,不只是為了表演者的作品,更多時候的目的是去親身感受各種不同的場地,像是木造房子、廢棄工廠、小咖啡廳、戶外草地、鐵皮屋等等,與各式音樂類型表演之間的契合度。他腦子裡想的是:花蓮的音樂空間到底可以有什麼自己的樣子?
狹長的花蓮,有沒有其他的表演空間形式可以發生?而且所謂的“空間”,不僅指表演發生的場所,更重要的,能不能孕育出屬於花蓮在地的音樂創作與表演的社群。也就是,有沒有能力留住、甚至吸引音樂人才在花蓮發展?目前花蓮政府對於透過舉辦大型音樂嘉年華來促進觀光的想法對林清盛來說似乎有點過於可惜。他說,與其聚集大堆頭外來的主流音樂表演者,還不如發展花蓮地方音樂文化,給予有天份與熱情投入音樂創作的年輕人空間去茁壯,甚至進一步的培養花蓮人「付費聽音樂」的習慣,讓整個音樂產業在花蓮有屬於自己的樣子,足以讓外地人願意搶這樣難買的車票跑這一趟來到花蓮只為了欣賞或感受花蓮的音樂環境。『這樣才讓人看見真正的花蓮,喜愛花蓮。』他說。
林清盛提問:花蓮特有的是什麼?是自然環境嗎?那麼在海上發呆聽音樂這樣的表演形式如何?是原住民文化嗎?那發展小朋友用母語唱歌的表演形式是否可達到雙贏(母語教育與部落生計)?全台灣都在面對音樂展演空間以及培育在地音樂文化的命題的時候,花蓮在地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音樂發展可能性又有什麼更有洞見的想像?
目前花蓮有許多店家都有定期或不定期、規模或大或小的音樂表演活動,林清盛也都盡量去現場,除了看空間、聽表演,同時也觀察表演者的粉絲團(fan base)規模,在自己的腦中建立資料庫。而這些表演活動時常同時間發生,觀眾必須有所取捨的同時不禁想著,這些空間有沒有串連的可能性?
某次的電台訪問(昊恩的太太),林清盛愕然發現昊恩目前住在花蓮。一直以來,想到昊恩的身影時背景浮現的會是台東的景色,但其實昊恩是在花蓮的門諾醫院出生的,而目前也跟太太定居在花蓮。
林清盛想著,人們想到東部的音樂空間,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台東的鐵花村,但那是台東的,不是花蓮的。那麼花蓮有什麼呢?花蓮也需要一個鐵花村嗎?因此這次特別邀請昊恩來談談鐵花村當初發生的背景與營運的狀況,以及聊聊這樣的模式是否適合花蓮。
若你也對花蓮的音樂空間有好奇,或是你正試圖在花蓮的音樂版圖上留下自己的座標,又或者你純粹是想知道林清盛到底觀察到了什麼,或,你・就是・昊恩・或林清盛的・粉絲,請記得報名:https://goo.gl/forms/Vpi3oYpL039vpAFo2